近日,有媒体报道,苹果与国内两大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谈判陷入停滞。
据悉,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和更便捷的研发体系,苹果期望两家电池供应商能为自己组建专门的团队,并在美国打造本土专属工厂,仅对苹果提供服务。
苹果这一方案遭到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否决。
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已开始考虑与日本电池制造商松下合作,但同时并没有放弃与比亚迪、宁德时代公司恢复谈判的希望。原因是两家公司生产的电池有着出色的性能,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方面也能够将成本控制的更低。
消息称,宁德时代拒绝苹果的要求或出于对成本和中美关系的考量。一方面,美国人力成本较高,难以寻找合适的人才,且相关供应链不成熟,市场环境难以评估,不利于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苹果对待供应链中中国企业的方式也值得考虑。
据央视此前报道,苹果公司在今年五月份公布的2020年全球供应商名单显示,有34家中国供应商被剔除。而很多时候,供应链企业的兴衰起落都与苹果息息相关。
例如,国内手机镜头模组制造企业欧菲光在与苹果接触合作后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欧菲光上半年的营收为117.42亿元,同比下滑49.96%,净利润为0.34亿元,同比暴跌90%。
此外,歌尔股份、蓝思科技和立讯精密等苹果供应商因为iPhone 12mini表现不佳等因素,股价下跌40%。
央视呼吁相关企业应减轻“苹果依赖症”。
苹果习惯了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在选择合作盟友方面,苹果向来处于强势的地位。这也导致即便苹果潜在组装厂商众多,但在最终合作上仍有难度。
据日媒统计,苹果至少与6家汽车厂商展开过谈判,但是这些汽车厂商无一例外都拒绝了和苹果合作,旷日持久的谈判为其打造“iCar”的雄心蒙上了阴影。
苹果“泰坦计划”始于2014年,随后一年内大肆招揽人才,2015年,该团队就扩充到数千人的规模。同在2015年,库克访问了宝马莱比锡工厂,并暗示合作意向,希望在宝马i3基础上开发自己的电动车。这一提议不久后便再没有消息。
与宝马相比,戴姆勒的表态则更加明确。时任戴姆勒CEO的迪特·蔡澈表示:“我们不打算成苹果的富士康”。在此后与日韩汽车厂商的谈判中,苹果几乎全部遭到拒绝。
Apple Insider报道,苹果造车计划在2024年推出Apple Car,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时间将不得不延后。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发表了一份特别报告,报告中称,很可能要2028年才能看到所谓的苹果汽车,市场“对苹果汽车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