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介绍,生态环境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编制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明确生态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和监管任务。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指导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5省(市、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工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提升主动发现能力。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开展了黄河干流山西陕西段、渭河流域及石川河的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涉及山西、陕西、甘肃等3省14地市,对28条黄河一级支流、1120个排口开展水质监测,对48家企业开展溯源执法检查。本次排查共发现入河排污口8500余个,其中黄河干流5200余个,雨洪排口、农业农村排口数量最多,分别约占45%和26%。排查中,生态环境部及时向地方政府反馈问题并推动整改,一大批河道垃圾堆积、污水溢流直排等问题得到解决。
从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联合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的常态化遥感监测,建设启用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系统。目前,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和重点问题面积实现“双下降”,重点问题的整改完成率明显提高。“通过对保护地严格监管,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许多濒危动物野外种群有了明显的增长。”王志斌说。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科学基础。目前,生态环境部正联合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开展的第4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已取得积极进展。其中,率先完成的对黄河流域近20年的生态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绿线”向西移动约300公里。“将这4次调查评估的结果联系起来看,从2000年以来,全国生态状况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王志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