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启动仪式,随即开启上线后的首批交易。开盘价为48元/吨,最高价为52.80元/吨,成交量为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成交均价为51.23元/吨。
据悉,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申能集团等企业都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随着发电行业被纳入碳市场,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或将全部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总目标,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进度一直是各方关注焦点。“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构建成熟完善的碳市场,是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实现路径。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难免会有波动,但是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因此合理的碳价,既可以彰显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力度,又能够为碳减排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激励信号。
据介绍,为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