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与传统材料相比,该材料具有高电导率、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等优势。
这对开发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的储能设备,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网、深海深空装备等提供安全、耐久的动力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开发新型储能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当前传统锂电池无法满足市场期待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材料迭代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中,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主流方向。
固态电池优势显著,不仅能量密度高,还可匹配高电压材料,热稳定性好,使得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不过与当下液态锂电池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不同,固态电池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还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尚待攻克。
而依托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链制造基础,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电池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出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该材料在具有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固有优势的同时,相较其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更加低廉、更适合商业化。
同时,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也宣布,在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硫化物电解质”的研发中,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即将进入量产阶段。规划中的年产百吨级的中试线,预计在今年年底动工建设。